建安五年,即公元200年,东吴国的开创者孙策遭到刺杀,英勇身亡。临终之际,他将自己的王位传给了年仅十五岁的弟弟孙权。由于孙权年纪尚小,面临的局势又极为紧迫,孙策在临终前将其托孤于自己认为能够担当重任的臣子。根据《三国演义》的描述,孙策在发言时表示:“内事不决问张昭,外事不决问周瑜。” 这句话几乎成了后世解读这一历史时期的典范。
然而,《三国志·吴书·孙破虏讨逆传》则记载了不同的情况,指出孙策在临终前实际上只将托孤的重任交给了张昭,而并未提及周瑜。书中写道:“创甚,请张昭等谓曰:‘中国方乱,夫以吴、越之众,三江之固,足以观成败。公等善相吾弟!’” 那么,作为孙策的亲密朋友与战友,周瑜为何未能收到托孤的重任呢?
展开剩余67%接下来所述的观点,仅代表个人看法,大家可以参考。鲜有人知,古典名著《三国演义》对周瑜进行了多方面的美化,导致小说中塑造的周瑜形象相比历史记载中要光辉耀眼得多。例如,在孙策征服江东的过程中,周瑜被描绘成战功卓著的人物,因而“外事不决问周瑜”的说法更显得合情合理。
然而,根据《三国志》的记载,周瑜在孙策征伐江东的战斗中,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突出的个人成就。小说中那些光鲜亮丽的瞬间,如设下巧妙计谋擒拿太史慈、破解刘繇针对孙策的阴谋等,实际上都是罗贯中为了美化周瑜而特别加以渲染的。真实的历史中,周瑜在当时孙吴军中的威望其实并没有我们今天了解的那么之高,因此在临终之际,孙策并不会真正说出“外事不决问周瑜”这样的话。
更为重要的是,在孙策击败刘繇后,周瑜一度脱离孙策的阵营,而投靠了袁术。历史记载提到:“袁术遣从弟胤代尚为太守,而瑜与尚俱还寿春。”考虑到袁术的势力与孙策集团的复杂关系,孙策对此并没有过多的介意,甚至盛情欢迎了周瑜的归来,但周瑜此举无疑给人留下了背叛的印象。
因此,在孙吴中,周瑜的资历相较于张昭、程普等人显得稍显逊色,程普对周瑜的几分厌恶也与此不无关系。尽管在周瑜重回孙策麾下后屡次获得胜利,逐渐发展为孙策手下的重要将领,但他的资历和地位远不足以成为江北南渡士人集团的首席代表,而这个重要的角色始终是由张昭来担任。
由于江北南渡士人集团在当时是孙策统治拍板的核心,因此,托孤的人选理应是这群人的首位代表。由此可见,孙策临终时选择托孤于张昭而非周瑜,实际上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明智决策。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配资知识网推荐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