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一枚射程覆盖莫斯科的“战斧”导弹,正成为俄乌冲突中最敏感的筹码。五角大楼近日批准对乌供应计划,宣称美军库存无压力,但决定权被甩给了特朗普。
而普京的一通电话让局势瞬间反转:特朗普突然改口暂缓提供,甚至取消与普京的会晤。 这场围绕远程武器的博弈,既是军援较量,更是美俄心理战——武器能否落地,已不取决于战场需求,而悬于大国关系的钢丝之上。
“我们有大量战斧,可以考虑给乌克兰。 ”10月初,特朗普对媒体的表态让泽连斯基看到希望。 五角大楼的评估报告紧随其后:联合参谋部向白宫提交分析,称提供远程“战斧”导弹“不会削弱美军战备库存”。 这一结论等同于技术层面开绿灯,欧洲盟友为此振奋,认为美国再无故拒理由。
但政治决策权始终攥在特朗普一人手中。 根据CNN披露,政府已制定快速交付计划,一旦总统下令,导弹可迅速运抵乌克兰。
然而,特朗普的摇摆态度让计划陷入僵局。 10月中旬与泽连斯基的白宫工作午餐中,他当面表示“不愿送出保卫本国所需的武器”,与此前言论截然相反。 美欧官员透露,这一转变发生在特朗普与普京通话后次日——俄方明确警告“战斧”将破坏美俄关系。
“战斧”巡航导弹的威力毋庸置疑。 最大射程超1600公里,可覆盖俄境内1945个军事目标,包括莫斯科、圣彼得堡等核心城市。 乌克兰亟需此类远程武器打击俄能源设施,以增加谈判筹码。但技术门槛成为现实阻碍:特朗普公开强调“操作培训需一年”,且乌军缺乏适配发射平台。
“战斧”传统上从舰艇或潜艇发射,而乌克兰海军几乎丧失战力。 解决方案可能是陆基发射系统——美国海军陆战队和陆军已开发相关装置,但产能有限。
即便绕过平台问题,导弹的指挥系统依赖美军卫星数据,可能需美国技术人员介入,这直接触及俄方“红线”:俄外长拉夫罗夫多次警告,若美方参与目标引导,等同直接参战。
普京的干预成为关键变量。 他在通话中向特朗普明确传递两点:一是“战斧”无法改变战场局势,二是可能摧毁美俄关系萌芽。 这一警告立竿见影——特朗普不仅暂缓军援,还取消了原定布达佩斯美俄峰会。
但特朗普并未完全关闭大门。 消息人士称,他因普京对和谈“缺乏诚意”而失望,转而批准对俄石油新制裁。 这种“鞭子与糖”策略,既安抚国内强硬派,又保留与俄谈判空间。 而对泽连斯基,特朗普一边拒绝导弹,一边默许乌方与雷神公司等军火商接触,暗示远程武器仍是潜在选项。
欧洲官员对五角大楼的评估结果“备受鼓舞”,认为美国已无理由拒绝提供导弹。 德国《柏林日报》甚至将争议扯向中国,臆测“稀土管制导致美军库存压力”,尽管该说法被指牵强。
盟友的积极态度背后是自身利益考量:若美国提供“战斧”,欧洲可减轻对乌援助压力;但同时,他们担忧特朗普可能将冲突责任甩锅欧洲。英国皇家联合军种研究所分析指出,欧洲希望乌克兰获得远程打击力,但不愿直接卷入与俄对抗——这种矛盾心理使其成为博弈中的推手而非主角。
克里姆林宫表面淡定,实则严阵以待。 佩斯科夫公开称“战斧”无法改变前线局势”,但军事层面已行动:俄军加速部署S-350、S-400防空系统,并研究“战斧”技术弱点——2018年叙利亚曾缴获未爆导弹转交俄罗斯,为反制提供样本。
俄方更警惕的是战略升级。 专家指出,尽管美国承诺提供常规弹头版“战斧”,但其部分型号可搭载核弹头,这可能冲击俄核威慑体系。 俄国家杜马官员警告,若导弹运抵乌克兰,俄方可能将其运输链列为合法打击目标。
特朗普政府此次高调放风“战斧”供应,却被指为“战略模糊”战术。 通过释放不确定性,美国同时向俄乌施压:俄方需顾虑纵深威胁,乌方则需妥协和谈条件。 兰德公司分析师认为,这种暧昧姿态为美国赢得外交周转空间,但风险在于误判可能引发直接冲突。
而军火商成为隐形赢家。 雷神公司作为“战斧”生产商,正密集接触乌官员;洛克希德·马丁等防务巨头也加大游说。 与此呼应的是,特朗普近期模糊回应“恢复核试验”议题,加剧地区紧张,间接推动军备需求。
股票配资知识网推荐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