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福建号迎来试航的那几天,网上全在热议歼‑35。隐身、双发、弹舱,全是亮眼的标签。可真懂行的都知道,航母要在远海站得住脚,光靠打出去的拳头不够,还得有守得住的根。真正决定一支航母编队能不能长期在远海生存的,不是战斗机,而是反潜能力。这时候,很多人没注意到的直‑20F,成了关键一环。
别看它低调。舰载机起飞那阵隆隆声好听,雷达锁定目标的瞬间更让人热血,但在深海几十甚至上百公里外,一艘静音潜艇的威胁,才是真正让人后背发凉的。直‑20F就是专门去猎杀这些水下幽灵的。它从来不抢镜,却是能决定整支编队安危的“底牌”。
回到过去看,中国走到能造直‑20F这一步,真不容易。上世纪八十年代,中美关系缓和,加上同法国的军工合作才刚有起色,我们才引进了“美洲豹”直升机,靠逆向研发走出第一步。直到2004年,才有了国产的反潜直升机直‑9C。不过那架机子只能算“能飞能用”,最大起飞重量才4.1吨,带不齐反潜设备,也挂不动反舰导弹,就连鱼雷都是照着人家的仿制品。说白了,就是“把能拼的零件全凑上去”。
后来我们买了俄制卡‑28,吨位上去了,十二吨能装的也多点,可技术早就落后。电子设备不灵光,探测精度不行,协同还卡壳。更不用提那些西方国家的“海鹰”直升机,不但能锁定255个目标,低频声纳探得有40公里远,还能挂MK54鱼雷和地狱火导弹,一架造价一亿美元,比他们自己的F‑35C还贵。
很多人会问,那我们凭啥能一下子追上?真不是靠模仿。中国军工干事的逻辑一直很简单,弱点在哪儿,下次就钉在哪儿下功夫。直‑20F的研发,完全没走“照搬海鹰”的路线,而是围绕现代反潜的实际需求重新设计。目标只有一个,从“能用”直接跃进到“世界一流”。
10吨级的吨位让它能带上全套装备,雷达探测150公里,低频主动声纳对潜探测180公里,比海鹰的还要远四倍。这可不是简单的数据差距,这是作战节奏的不同。原来潜艇能悄悄靠近数百公里,现在刚露头就被锁定,舰队有足够时间反应。你想想,这就是“把敌人憋死在路上”的概念。
说到火力,它更狠。能挂4枚鱼‑7反潜鱼雷,也能挂8枚深水炸弹。如果目标变成水面舰艇,还能上4枚鹰击‑9反舰导弹。这套配置,让直‑20F既能猎潜,又能反舰,是标准的双料高手。跟海鹰那种只拿地狱火导弹挠痒痒的思路,压根不是一个层级。面对1000吨以下的快艇、小型舰,鹰击‑9出手就是一击毙命。
你要看它的航程、续航时间,更有意思。一千公里的覆盖范围,能连续巡航5小时,一架直升机就能守住几百公里的海域。关键是它不需要别人帮忙,从发现到攻击,全程独立。这种“单舰成体系”的能力,让航母编队不用再靠护航舰艇去补短板。
有人惊讶说,听说这架直‑20F造价比歼‑35还高。没错,但问题是值不值。试想一下一支航母编队出海,能发现敌方潜艇早一分钟,可能就意味着换来整支舰队的性命。用一架直升机的价钱换整支舰队的安全账,这笔生意怎么算都合算。
在直‑20F出现之前,我们的反潜基本是靠直‑9C和卡‑28凑数。一个腿短,一个老化。这回直‑20F横空出世,不光填补了空白,还稳稳挤进了全球第一梯队。直‑9C到直‑20F的跨度,不只是飞机性能的升级,更是整个技术体系的进步。航空、电子、武器,全产业链都跟着提了一档。中国不是简单造飞机,而是重塑标准。
有意思的是,它的火力和探测系统全是自主研发。这意味着没有外部卡脖子风险,系统兼容性更强,抗干扰也更高。以前我们用的进口设备,要对接通信和数据链,常常出毛病。现在全都一体化了,反应速度快得多。
再说回战略意义。歼‑35是锋刃,用来夺制空权;歼‑15T承担打击;但真正保证航母能安稳走远海的,是这类反潜机。一旦敌潜艇摸到近距离,发射一枚鱼雷就可能改变战局。直‑20F的任务,就是让这种威胁永远来不了近身。
还有一点容易被忽略。这架直升机正是福建号编队能“走出去”的标志。以前我们怕潜艇,出不了多远;现在不同了,直‑20F能撑起远海巡逻,航母出行范围自然扩大。可以这么说,它是“走向深蓝”的底气所在。
听上去冷冰冰的参数,背后其实是一套作战哲学的变化。过去我们重攻轻防,喜欢看拳头有多硬。现在懂得护住心脏才最重要。攻是姿态,守才是底。福建号有了歼‑35的强攻,又有直‑20F的护航,这支编队的生存能力和持续作战能力,都是真正意义上的跃升。
有人笑说,这飞机低调得像“守在角落的保姆”,可一点都错了。保姆护的是孩子平安,这家伙护的是航母的命。有了直‑20F,中国海军从“能航行”变成“敢深航”。攻防都齐了,海上这盘大棋,走得自然更稳。
股票配资知识网推荐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